全球贸易局势的变化,让家电企业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尤其是在国外占据先发优势的国际品牌,在面对中国家电品牌步步紧逼的情况开始走向联合,在避免过于依赖中国供应链的情况下,与物美价廉的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进行竞争。
与此同时,面对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的发展机遇时,企业逐渐放下“协议壁垒”和“标准壁垒”,从各自为政逐渐走向合作。
当前全球家电产业正处于一边联合、一边对抗的状态。在传统大家电领域,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以及全球日渐萎靡的市场需求,同时还要面临国与国之间的供应链竞争,这逼迫部分企业为了进一步巩固优势而走向合作。
其中,三星和LG作为韩国家电品牌的代表,在国际竞争中先发制人。
近日有消息称,三星和LG计划从明年开始调整液晶电视面板供应链,减少中国大陆面板厂的采购占比,提升韩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面板企业的采购比例。
业内人士认为,三星、LG策略调整的出发点并非基于全球需求环境的变化,而是在于全球家电消费市场进入新一轮洗牌期,中国家电品牌以全球市场作为业绩的第二增长极,而加快了出海的节奏,对三星和LG的家电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这使两家企业不得不通过调整比例的方式来压制中国品牌。
中国品牌兵临城下
后发的中国品牌,在国际竞争中,一直存在品牌层面的劣势,这导致过去多年里,尽管三星、索尼、LG等不少彩电品牌的供应链和工厂均在中国境内,但中国品牌仍然无法拓展在海外的品牌认知度,而导致早期家电企业出海不得不通过代工贴牌或是收购海外品牌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
然而,如今随着中国家电品牌竞争力的进一步加强,中国家电品牌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对国际市场竞争规则的日渐熟悉以及本土化运营逐渐游刃有余等新常态下,中国家电品牌在海外收获的认可度日渐提升。
业内人士表示,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家电品牌已经进入全球家电产业竞争的核心。从早期的“产品出海”到如今的“品牌出海”,中国家电企业正努力向“微笑曲线”两端挺进,探索新的出海增长曲线。中金预计,未来5~10年,中国家电品牌(包括自有品牌、并购的外资品牌)有望成为全球主流。
事实上,全球家电重心从欧美到日韩,如今再交棒给中国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如今已经成为了全球家电制造强国,如今正在向全球家电品牌强国转变。
以彩电为例,Omdia上半年数据显示,中国品牌全球电视市场份额较上年增长2.7个百分点,达到39.1%。全球每售出10台电视就有4台来自中国品牌。其中,中国电视品牌海信、海尔、TCL的崛起在全球给三星、LG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在面板领域,在中国面板厂京东方、华星光电巨大的成本优势以及产能优势下,韩国三星显示以及LGD在液晶面板领域的市场优势日趋弱化,而不得不逐步退出液晶面板板块,这才有了三星、LG需要从中国大陆面板厂大规模采购液晶面板的需求。而在彩电领域,中国品牌也正在其背后步步紧逼。
值得关注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此前有消息称三星与LGD就OLED面板供应的问题正在进行协商谈判,不过随后公开消息显示,此计划协商进度缓慢,主要原因在于明年彩电市场并不乐观,三星集团不同意三星电子扩大LGD W-OLED的采购量。
合作共赢
企业之间的对抗与合作并不罕见,三星、LG一边在彩电板块联合对抗中国彩电品牌的同时,同时也在智能家居板块与中国企业开展合作。
此前,三星电子宣布,正在与包括LG电子在内的HCA成员合作,为消费者提供使用一款App控制多方智能电器的能力。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是行业首次进行此类相关的合作,智能家居正在迈入新阶段。
而令人意外的是,中国家电品牌海尔也是HCA的成员,作为国内早期布局智能家居,以“场景化”“生态”作为转型方向的企业,海尔在国内智能家居市场具有不小的话语权。此举或许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智能家居协议的统一进程将有所加速。
事实上,企业在自身相关领域开展合作一种常态,比如小米在大家电板块与松下的合作也是一种互利互惠,小米在中国市场拥有不错的用户生态,在手机领域和彩电领域凭借性价比拥有不错的声望。而松下则在生产层面拥有技术优势,两相结合的结果就是小米空调业务的更进一步。
业内观点认为,在全球竞争面前,企业之间的关系考量的更多是自身的利益,三星和LG不管是和中国品牌对抗,还是合作,基于的是自身的利益能否在对抗或是合作的过程中受到保障。
三星、LG在彩电领域共同“围剿”中国品牌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市场地位受到了挑战,而在智能家居领域与中国品牌开展合作,则能够进一步撬动需求。这本身并不矛盾。
TAG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