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媒体报道称,中国的家电企业格力电器和九阳股份有意参与竞购飞利浦的家电业务,而海尔与美的也参与了接洽。近几年中国家电企业收购外资家电品牌的例子不在少数。外资家电之所以选择卖掉品牌,最大的原因来自于其竞争力减弱。除此之外,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些家电品牌,都在进行战略转移,向技术门槛更高、资金门槛更高、行业竞争壁垒更高的企业客户领域转型。
外资巨头纷纷转卖业务
据报道,九阳股份、格力电器有意参与竞购飞利浦国内家电业务,交易价值最高可能达到3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42.7亿元),海尔、美的等也在进行接洽。9月中旬,国内多家媒体对该消息进行了跟踪报道。之后,九阳股份回应称公司并没有这个计划,而海尔集团称未接到公司的对外口径,因此并不清楚实情;格力、美的没有回复。
虽然从目前来看,并不能看出哪家企业能够接下飞利浦,但飞利浦全球首席执行官FransvanHouten在2019年年报中表示,正在为家居护理和厨房电器业务,寻求可能的最佳归属,并表示这两大业务并不适合飞利浦未来聚焦健康科技领域。
除了荷兰的飞利浦,今年8月份,惠而浦也发布公告称,广东格兰仕家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向公司全体股东发出部分要约收购,预计收购公司61%的股份,拟通过要约收购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
据了解,这些年中国家电企业收购外资家电品牌的例子不在少数。2015年4月,创维签约收购德国老牌电视企业Metz(美兹),此前双方已经合作了一年多;2016年6月底,美的集团以总额约为51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3.2亿元)收购东芝白色家电业务80.1%股份,同时获得40年的东芝品牌的全球授权及超过5000项与白色家电相关的专利;2018年2月,海信获得收购东芝银祥解决方案公司映像解决方案公司(东芝电视)95%股权的必要审批,并且通过了商务部反垄断审查,双方已完成股权转让手续。
家电观察人士许意强称,从过去美的、海尔等在海外收购日本、美国企业的家电业务,到如今格兰仕在中国市场上收购外资全资企业的家电业务,可以看到全球家电及中国家电产业都在经历一轮重组与变革。其核心一定是强者竞争下的分化,这也给中国市场上众多外资品牌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那就是将中国市场的业务通过品牌授权给中国企业经营的方式来发展。
向企业客户领域转型
外资家电之所以选择卖掉品牌,最大的原因来自于其竞争力减弱,尤其是在中国市场。
以彩电为例,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几乎所有的彩电品牌都遭遇了销量下滑,但国外品牌尤其明显。中怡康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品牌彩电零售量为1761万台,同比下降9.75%,国外品牌彩电零售量为164万台,同比减少32.44%,市场份额不足10%。
其中,索尼电视今年上半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46万台,比去年同期减少21.82%;三星电视上半年在中国市场的累计销量为41万台,比去年同期减少8.33%;飞利浦电视上半年在中国市场的累计销量为20万台,比去年同期减少44.97%。
此外,上半年其他几家国内主流彩电品牌的销量都在百万台以上,国外品牌与它们相比差距较大。对此,产业观察家洪仕斌认为,一方面与产业背景的转移有关,曾经的欧美,再到日韩,之后是中国,家电品牌的崛起一直都突出一个归属地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国家电在近十几年的时间里,不管是技术还是设计,都有很大的进步。
观点
●“还有一个因素,日本、美国等这些家电品牌,都在进行战略转移,向技术门槛更高、资金门槛更高、行业竞争壁垒更高的客户领域转型,针对商用领域的客户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它们主动放弃了利润不那么高的一般用户业务。”家电分析师梁振鹏称。
●家电行业专家丁少将认为,外资家电品牌的撤退,并不意外。目前,在绝大多数家电品类,国内品牌都占据主导地位,在竞争中外资品牌已经处于明显的劣势。除了少数品类的高端市场之外,外资品牌在竞争中逐渐边缘化甚至淘汰出局,都是正常现象。接下来,国内品牌会进一步收割市场,并加力上攻高端市场。外资品牌通过品牌租赁、整体出售等方式完成撤出,将更多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材料、芯片、精密制造、医疗等产业链上游和更具盈利空间的领域中。
TAG标签 :